商品說明
英國侵佔香港,成立政府之初,謹慎言文,以免傷及唐人的文化自尊心,例如將建立殖民地稱為「開埠」。一九六七年工人暴動後,港府驚覺官民疏離,引入一套新的公共語彙,將「華民」改稱「市民」,「手續」改稱「程序」。民間則用快捷音譯或巧妙意譯,吸收巴士、T恤、蛋撻、冷氣、搭𨋢、屋邨、核數、報窮(音譯bankrupt)、專業人士等新鮮事物,港式文化揚威海外。
九七主權移交之後,香港洋化加上大陸的洋化與赤化,使香港民間喪失語言自覺,同音錯亂,懶音橫行。政府亂用洋化詞,取代固有雅詞,如自我增值(進修)、邀請承投意向書(招標)與持份者(受影響者)等。
十年過去,妖言不減。當權者以機械無文之官僚套語取代活潑生動之傳統語彙與日用口語,便於政府及商家操縱。傳媒、學校與權貴勾結,至今通街是「優化」與「打造」,能見的街邊裝修工程叫「優化」,不能見的學院研究創新叫「打造」,使平民丟失語詞而無法表達其情志。
當然,政府也有文雅的新造詞,例如「屠夫」、「豬肉佬」有性別歧視,為了方便女人在街市開檔執刀切肉,要改名為「肉類分割技術員」。